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寶寶也是我哲學家》里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注意力“高度渙散”與“高度集中”這兩種完全相反的狀態其實殊途同歸,都可以引發某種“無我”的特別感受。
我們已經明白,快樂服用致幻劑之后那種“自我消融,我天人合一”的特別感受是注意力高度渙散時產生的主觀體驗。
與此完全相反的快樂狀態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將所有認知資源集中于一點。我這對應的特別主觀體驗就是心流(flow),“這種體驗來源于完美而有效地執行自己的快樂計劃,如跳舞、我投籃或完美地寫作”。特別處于心流狀態時,快樂人們會全神貫注于自己正在完成的我任務,意識不到時間的特別流逝,甚至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快樂存在。換句話說,人們在產生心流時有種強烈的“忘我"感受。
迷幻→注意力高度渙散→無我;
心流→注意力高度集中→忘我。
有趣的是,“無我"與“忘我"這兩種體驗,都經常與“狂喜”的情緒聯系在一起。我們能在各種資料里看到人們描述自己如何在迷幻或心流狀態下感受到狂喜,走上人生巔峰。
這樣看來,“自我”簡直就是快樂的天敵。而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悖論:照理說,感受快樂的主體應該是“我",難道不是“我感覺很快樂”嗎?可偏偏就是在感受不到自我的這兩種極端狀態下,人們才很容易體驗到極致的快樂。
請回想一下,你在哪些場合下能體驗到“無我”,哪些場合下能體驗到“忘我"?你有沒有在這些場合里體驗到強烈的快感?你會如何解釋“沒有我時,我才特別快樂”這個奇怪的悖論呢?
文章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術道結合,東方心理專職咨詢師團隊首次集結亮相!——東方心理周年慶課程《如何成為一名沙盤游戲治療師》圓滿結束!”理論學習、現場演示、小組練習、現場督導,8月4日-8月6日,杭州東方心理特約督導師——黃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需要回應他人話語的場景。當女生提醒我們“早點休息”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幽默的方式來回應,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我們可以選擇調侃自己,展現幽默和不拘小節的一面。例如,我們可以
?兒媳與公婆之間的經濟交流是一門需要謹慎處理的家庭藝術。妥善處理這一問題,不僅關乎金錢的得失,更關乎家庭關系的和諧與否。當兒媳需要向公婆請求經濟援助時,她應注重幾個關鍵方面,以確保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各個城市的心理咨詢室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而心理咨詢室不同于其他咨詢室,需要有特點的設備,那么如何選擇心理咨詢室的設備呢?杭州心理咨詢中心跟大家分享